English

西域之风随想(图)

1999-10-17 来源:光明日报 张力航 我有话说

茫茫华夏,有一片充满神秘而又奇异梦幻的地方,这就是西藏。“纯精结奇状,皎皎天一涯。”“玉峰拥清气,蓬峰开白花。”“明时无外户,胜境即中华。”这千古绝唱,吟颂了西域高原的无限魅力。近年来,袁志山先生先后五度造访,最长一次在藏停留达半年之余,他把生命的脉搏和对艺术的苦恋情思倾注在辽阔的西域边陲,撷取西域的天地灵气,历炼自己的艺术灵魂。天公造物,天人感应,造物生化,感应演育;春去俎冬,经年历月,袁志山先生求索不已、躬耕不辍,创作了一大批西域系列作品。挟西域之风,拂面而来,感人情怀;立艺苑之林,匠心独出,别具神韵。

石涛画语录中曾说:“受于识,先受而后识也。识然后受,非受也”。对艺术创作而言,此语乃艺术实践的珍贵体验。袁志山深谙这一真谛,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躬行力学,克以贯之。一个艺术家,若是囿于斗居,汲于摹版,唯讲师承,工于挪移,娴于巧制,纵有才情,所出作品,恐似闭门造车,不勉缺乏元气与生机。托尔斯泰在《什么是艺术》中说:“艺术是一种人类的活动,其目的在于传递人们所获得的最高尚、最美好的情感”。倘无“受”在先,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,艺术情感亦枯于生发,涸于渲泄,艺术创作亦同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袁志山冠有“激情派”之称,他对艺术的虔诚与执著,对大自然的钟情与依恋,形成了他艺术创作的特征气质。祖国雪域高原的旷古苍茫,深湛的蓝天,起伏的大漠、接天的雪山,古刹的金顶、五彩的经幡、边塞的风情,这雪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,深深地吸引了袁志山,赋于了他蓬勃的创作激情,同时也注进他对艺术创作的新的理解和感悟。“艺术是情感的客观化,是自然的主观化”。从袁志山西域系列作品来看,这两者主客观的结合得到了和谐的统一,这种统一若离开了深入的社会实践,离开了无畏地探源西域,便无从谈起。

长吉《高轩过》篇中有“笔补造化天无功”一语。钱钟书先生说:“此不特长吉精神心眼之所在,而于道术之大原,艺事之极本,亦一言道著矣”。绘画艺术,不仅讲师法造化,模写自然,还应讲润饰自然,功夺造化。润饰以夺功,是艺术家“受于识”、“心与物”、“创于立”的合成,袁志山的西域系列作品,把这种合成指向了极至。雪域的天地,在他的每幅作品中,经他陶甄矫改,驱谴筛熔,戥衡组合,自出心裁,蔚成佳观;造化之神奇,在他的笔下,得到了提炼、升华。诗有“文字觑天巧”之说,画有“笔墨补天拙”之语,看了袁志山的西域系列作品,始信此语不谬。以《神院金秋》、《拉萨风情》、《雪域寺院》为代表,袁志山通过神秘的造型、酣畅的笔法、丰富的设色,将西域造化之秘,与心匠之运,无分彼此,笔补造化,相辉相映,达到了“内外交融,心物两契,举物写心,妙合而凝,天人合一”的境地。

周韶华先生对袁志山的绘画曾作这样的评析:“艺术上的变化之道,纵横尽得,乃是画家的精神状态所为和万物资使,是主体意识的自觉和创造意识的惊醒,是对艺术传统神韵的真正理解,也是对水墨艺术的现代建构的参与。这是志山在最近几年之所以突飞猛进的关键。”西域的寻索,对袁志山来说,是一次精神的还乡,从西域系列的作品中,我们看到了袁志山在艺术道路的攀登上,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境界。

袁志山西域系列作品展将于10月18日在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开幕,我祝愿他的画展获得成功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